農戶退養還濕 變身生態衛士 閩江河口濕地20年搶救重生 水鳥樂園復熱鬧

Published at Jan 06, 2023 10:58 am
立冬后,闽江口湿地叽叽喳喳热闹起来了。近300只小天鹅如约蹁跹而至,成群的黑脸琵鹭姿态优雅地掠过水面,近2万只水鸟在这里驻足、觅食、歇息。「上月还观测到了一只全球极度濒危物种勺嘴鹬,提早一个月飞抵闽江口湿地。」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郑航与香港文汇报记者分享这个好消息。 从2003年设立县级自然保护区,到2007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再到2013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闽江河口湿地用了20年时间完成「三级跳」。历时20年的生态保护和治理,闽江口湿地从「垂危」走向新生。今年9月,闽江河口湿地入选世界遗产预备项目。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是,在此过程中,当地实现了湿地生态保护与社区民生发展的和谐共赢。 ◆香港文汇报记者 何德花 福建报道 地处福州马尾区与长乐区交界处闽江入海口区域的闽江河口湿地,是福建省最大的原生态河口湿地,总面积2,381.85公顷,约5.6万个篮球场大小,与台湾马祖(连江县)隔海相望。在全球9条候鸟迁徙路线中,闽江河口湿地处于拥有最多候鸟种类和数量的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的中间地带,是迁徙水鸟重要驿站地、越冬地和燕鸥类重要繁殖区。 一度变臭水沟 外来物种入侵 「我2016年到这里工作的时候,门前这条河还是跟墨水一样的臭水沟。」在保护区内的闽江口湿地博物馆,郑航指着博物馆门外一条河道说。 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闽江河口湿地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人为的侵害。「可以说是内外夹击,生产生活造成的污染,垃圾污水肆意排放、填海造地开挖鱼塘,家禽养殖、滩涂挖蛏成为常态;另一方面就是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大面积疯长。」成长于湿地附近乡村的郑航还记得,小时候农贸市场上都是成群卖野鸭子的人,餐馆里也出售各种野鸭汤。「都是湿地里捕获的水鸟,直到野生动物保护法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出台后,这现象才消失。」郑航说。 补偿退养村民 安排管护工作 天生丽质的闽江河口湿地残喘垂危,引起生态保护专家的关注。2002年4月,《福建日报》刊出了《专家呼吁抢救性保护闽江河口段湿地资源》的报道,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迅速作出批示:「湿地保护是生态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我省要建设生态省,必须重视对湿地的保护。」闽江河口湿地命运迎来转机。很快,不合理的建设计划被叫停,修复保护措施迅速跟进,湿地保护驶入快车道。 「我原来在湿地内有三四百亩的对虾、海蛏、红蟳等养殖基地,湿地开始保护后,我们必须退出养殖,政府补偿了600万元(人民币,下同)左右。」闽江河口湿地管护队队长林发金是首批主动响应湿地保护的退养户。如今,每天清晨5点多,林发金和管护员们趁着退潮,就来到闽江河口湿地巡逻,时刻盯防张网捕鸟、破坏红树林等行为。像林发金这样从湿地「利用者」转身成湿地「守护者」的还有十多人。「看着这里变美,鸟也越来越多,来游玩的人这么多,心里很高兴。」林发金说。 针对退养后的水产养殖场,保护区管理处组织进行生态修复和水鸟栖息地改造,成为与外海相通、水位可控制、高低不一适合各种鸟类栖息的高潮位水鸟栖息地。「在除治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方面,闽江河口湿地采用特制旋耕机『刈割+旋耕』的物理方法,取得了示范性的成绩。」郑航说。 保护和发展的矛盾也被层层破解。在退养还湿的同时,保护区通过实施生态补偿、就业扶持等政策,把原先从事养殖的农户聘为湿地专职管护员、协管员,为113名周边居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既解决了村民就业问题,让湿地生态冲突者转变为主动保护,提升了村民的环保意识。 与候鸟生感情 期待「老友」回来 早年和父亲在湿地养虾的林宝淦现在也是管护员,见证了民众对湿地保护从被动变为主动。「原来种下去的红树林常被疯长的互花米草侵占,长得很不好;鸟儿不仅少,还怕人。现在闽江河口湿地的互花米草治理得很成功,植被茂盛,鸟儿也多了很多,原本这里没有小天鹅,现在有300多只呢。」林宝淦说,自己原本不认识几只鸟,现在湿地里100多种水鸟一半以上他都叫得出名。两个孩子每到寒暑假都会到湿地当志愿者,做一些劝导和服务的工作。「跟这里的鸟儿有了很深的感情,在迁徙的季节里,心里有了期待,会像等待一位老朋友、亲人那样,期待着那些熟悉的身影的到来。」林宝淦说。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