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不能再造? 基金資助門檻高

Published at Nov 09, 2022 04:14 pm
香港回收业缺乏支援,政策不协调更令回收商进退失据。港青佘鑫丰眼见全港铲车搬运货物时都以木卡板作为托盘,每天多达150吨木卡板用完即弃,有如暴殄天物,遂于多年前投资逾千万元在上水设厂,将木卡板转废为材,变成猫砂和动物垫料。他早前申请环保署回收基金,始知根据特区政府的定义,若工场单纯做回收才算是「可循环再造物料回收中心」,合资格申请回收基金资助,但其回收场从事回收兼再造,就被界定为「乡郊工场」,不合资格申请资助,「我哋行多一步,将废木变成有用产品,就唔系循环再造?」他认为有关规定「离地」,桎梏行业发展,促请特区政府理顺阻碍行业发展的政策,以及担当统筹角色协助业界回收运作。◆香港文汇报记者 刘明 处理木卡板回收的「绿盈环保有限公司」创办人兼项目经理佘鑫丰,日前带香港文汇报记者参观位于上水虎地坳占地近两万平方尺的回收场。回收场内,举目全是大大小小的木卡板,大多数只使用过一次,若没有回收再造就可能被送往堆填区。 佘鑫丰指出,全港每天弃置300吨废木,一半为木卡板。为免浪费,他于2017年设厂将木卡板废物利用,「揾呢幅地时问过地政,话可以做环保回收。」他查核亦确认了该幅属于GIC(政府、机构或社区)的用地,准许用途多达30种,包括「可循环再造物料回收中心」。 他原想回收木卡板,改造成环保木煤,供日本、韩国、内地甚至本地发电厂使用,惟木煤需大量生产,思前想后最终决定生产猫砂及动物垫料的马砂,希望每天回收30吨木卡板。由于缺乏宣传推广,卡板回收量少,「我哋喺食品厂、物流公司、冻仓甚至曾到学校回收,但每天最多只收到5吨至10吨,好多人都唔知有得回收,早已弃掉卡板。」 目前,佘鑫丰的回收场每日只收到3吨至4吨卡板,可生产600包至800包猫砂,巿场占有率仅数个百分点,「每吨卡板可生产近200包、每包4.5公斤猫砂,但巿场产品众多,我哋只系其中一个牌子。」 产量及销量有限,令回收场运作4年以来一直亏损。早前,他拟斥资540万元进行市场推广,让更多人认识木卡板回收业,并获环保署回收基金初步批出270万元资助,附带条件包括要在「合理地点」作业。不过,环保署在谘询城规会后发现,该回收场被定性为「乡郊工场」,而非「可循环再造物料回收中心」,要求他向城规会申请改变土地用途,才能获回收基金正式批出资助,令佘鑫丰极为不解,「无人答到我『循环再造』同『乡郊工场』嘅分别,最大问题系无人解释、无沟通,唔知点样界定。」 规划署:涉工业活动或影响环境 香港文汇报就此向规划署查询,署方解释该回收场回收木材后加工制造其他物品,涉及一定工业制造活动,或对乡郊地区造成环境影响,故不属「可循环再造物料回收中心」用途,但工场仍可按城市规划条例第16条提出规划申请,在该处进行为期不超过3年的临时用途或发展,包括加工制造运作,如获批准,期满后可再申请续期。 对规划署的解释,佘鑫丰更感困惑,「我们有recycle(回收),却因有upcycle(升级再造)产品,被政府当成工业制造,我哋将废木变成有用产品就唔系循环再造吗?」同时,城规会批出的临时用途准许为期仅3年,其后要续期,令他感到发展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他直言,香港的回收政策落后,对业界支援不足,例如内地有省市政府会统一进行废物处理,更对回收商有补贴政策,故香港特区政府亦应担任统筹角色,按回收量作出补贴。 环境局:回收基金将协助再交申请 对有团体指「该制造厂苦等4年,500万元回收基金审批被拒」,环境及生态局昨日发文指,有关的指控与事实不符,因为根据纪录,「绿盈环保」曾于2019年成功有条件获批回收基金,惟根据规定,申请人需在项目开展前,与其他相关部门确定项目场地符合有关土地用途的法例要求,而回收基金给予「绿盈环保」两年时间去处理土地用途的事宜。 该局强调,回收基金将协助「绿盈环保」再次递交申请,并安排充足时间让「绿盈环保」向规划署及城规会处理规划许可申请事宜,若「绿盈环保」计划向规划署及城规会申请作临时乡郊工场,环保署亦乐意就申请人的规划许可申请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