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業2.0全速推 業界冀政府帶頭推創新科技、專業化及年輕化
Published at Oct 03, 2022 10:53 am
香港能成为世界知名的国际城市,拥有一流的基建,建造业肩负重要角色。特首李家超期望加快造地建屋的速度,提出「提速、提效、提量」的「三提」目标,但随着近年工程量日增、建造成本高昂及技术工人老化,加上个别大型项目出现连串事故,建造业界面对巨大压力和挑战。业界认为建造业必须跟随时代趋势,践行特区政府2018年推出的「建造业2.0」计划,透过创新、专业化及年轻化,才能把握建造业的未来机遇,并早日实现让香港人房子住得更宽敞、住得更好的愿景。
◆文:香港文汇报记者 黎梓田/图:香港文汇报记者
香港建造商会主席林健荣在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时表示,在过去十年里,本地建筑行业应用新科技并不普及,加上行业一直面对如工程项目的复杂性高、成本高、生产力低及人力资源缺口大等几大问题,所以工程不论是质量或工期都跟不上。2018年发展局联同香港建造业议会带领行业推行「建造业2.0」,正正就是为了提升建筑行业,包括以数码化配合行业发展,弥补行业短板。
推行数年 成效获业界肯定
「建造业2.0」涵盖了三大方面:创新科技、专业化及年轻化。林健荣认为,这几方面刚好就是整个建筑业的未来方向,商会十分鼓励承建商朝着这个方向行动,目前进展亦相当不俗。在「建造业2.0」推出这几年来,业界体验到很多不同的科技应用的好处,无论是生产力、质量、工地安全以及环境优化方面都有很大提升,在近年较为明显的例子就是组装合成建筑法(MiC)及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应用。
其中MiC已有超过60多个项目在进行中,它的优点包括快捷、便宜、有质素、更环保。而BIM的推出则对承建商的策划、工程的施工过程有最直接的帮助,例如可以利用模拟信息预先对机电、喉管、石屎等的工程及布局有更全面的认知,避免工程之间出现互相冲撞的情况,更可以用电脑预先演示建筑的效果,提升行业生产力及准确性。
林健荣指,以数字来看,MiC技术可以节省20%的兴建时间,BIM则未有足够的大数据去量度,未来希望用更多时间搜集更多数据以观察成效。但他提到,提升建筑科技,并非单靠承建商或者单一持份者就可以「单打独斗」做得到,要靠政府提供业界更多资助去进行,政府过去有推出建造业创科基金(CITF)作鼓励,但他认为政府仍有很大空间加强建筑创科的推展力度。
冀开通以BIM「入则」 加速建屋
同时,他指目前仍未能预见政府何时有时间表或者何时接受以BIM「入则」,如能在「入则」过程中就能作出规范,整个行业的创新及发展就能够加速,这不止是承建商问题,也牵涉不少顾问公司以及中小企。
他也建议,政府应该以身作则,带头行动,一旦政府步伐加快,私人公司为了生意考虑也会跟随,久而久之就会有效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政府作为业界的火车头,需要「更大胆」去推动,而支援方面也很重要,例如BIM或者人工智能的应用,都需要一个共享平台,去推动及让中小企使用。
人手短缺难解决 需增科技应用
至于业界普遍反映的人才短缺问题,香港建造业议会前主席、香港建造商会荣誉监督陈家驹向香港文汇报记者坦言,这是业界要接受的一个事实,将来必然不会有很多新人入行,因此业界要珍惜及利用现在这群建造业工人,提升他们的技术,令他们掌握更多新科技。过去几年香港建造业议会旗下的香港建造学院重点工作之一,就是提升下一代建筑工人的知识水平以及学术水平,「除了搬搬抬抬之外,还要懂得如何利用科技去优化建筑工序。」
陈家驹指,现在有建造业课程已经引入了资历架构,有些年轻人读书成绩不好,想早点出来社会工作,假设一个年轻人中三、中四就辍学,然后修读建造业相关课程,毕业出来就相等于一个「中工」,而中工到大工之间的时间,亦会有一个学徒计划及配套,之后学员可以再按照工作需要进修,当去到「资历级别 4 」就可以担任管理工作。
陈家驹再补充,有些大专或者大学的衔接学位课程,将来亦会承认这些「资历级别 4 」课程毕业生作为入学条件,因此地盘工友亦可以透过个人努力进入大学,并在行业展开更高层次的发展,而整个建造业的素质亦可以提升,同时又可以提高年轻人入行的兴趣。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建造業2.0全速推 業界冀政府帶頭推創新科技、專業化及年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