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生力軍接棒衝出國際 黎妙雪:香港電影人不應服輸

Published at Dec 29, 2021 11:40 am
自2012年《情谜》后,黎妙雪的名字较少出现在电影圈。不过,这十年间,她并没有停下创作步伐──既有在电视台拍摄纪录片,也一直持续思考和创作故事。当年《情谜》票房失利,她坦言冲击颇大,但真正让她犹豫拿起执筒与否,是因为她眼见这十年间,整个电影市场一片波涛汹涌。问黎妙雪对电影前路是否感悲观,拍独立电影出身的她却看得通透:「应该拿Indie精神来做,香港电影人不应服输。」●文:朱慧恩 「新浪潮·新海岸:釜山国际电影节」现正举行中,黎妙雪2003年的作品《恋之风景》成为其中一部放映电影。此前,黎妙雪一直拍摄独立电影为主,《恋》则是她由独立制作转战商业片的标志。当年电影入选威尼斯影展,原以为前路一片光明,却不料遇上沙士,在票房定生死的原则下,《恋》反成黎妙雪通往康庄大道上的一座大山。十多年后再度放映,竟又撞上世纪疫情,世事往往巧合得令人难以置信。 抱乐观态度持续创作 最近,黎妙雪看完山田洋次的《电影之神》,有种难以言喻的感动,皆因电影戳中了她的想法──「中生代有了一定的技术后,就要保持年轻的创作之心,即使把自己当成新导演也行。」这十年来,即使没有拍摄长片,但黎妙雪还是孜孜不倦埋首创作,从日常生活中吸取灵感,积极书写不同主题的故事。她透露,最近,就正在创作一个以互相帮助为主题的故事。「我读到一些新闻,令我觉得互相帮助的故事很重要,想尝试创作一些较为光明的故事。」她笑言,年纪渐长,没有年轻时般悲观与黑暗,反而多抱一点乐观与希望,才有动力走下去。 自1989年踏入电影圈,黎妙雪曾在副导演、场记等不同岗位工作,直至1998年首次执导短片《爸爸的玩具》,这部不被看好的作品意外入选釜山国际电影节,这支强心针促使她执导以爷孙恋为主题的首部独立长片《玻璃少女》,并成功入选康城影展。两年后的《恋之风景》入围威尼斯影展竞逐金狮奖,可谓梅开二度。作为入行不久的导演,无疑手执一副好牌杀入直路。可惜,之后执导两部惊栗片《地狱第19层》及《情谜》在香港票房皆失利,打击不小。不过,黎妙雪坦言,真正让她暂停拍摄长片的原因,是这十年间电影市场的波谲云诡。她说:「这十年是难的,揾资金等各方面都困难。」近年本地刮起新导演风潮,她坦言像自己这样有过几部作品的中生代导演,确实少了机会。不过,她认同培养新导演绝对是好事,「始终要有生力军接棒,才能继续Run落去。」 拍打动人心的故事 现时新晋导演可透过申请政府资助拍摄首部剧情片,而拍摄独立电影出身的黎妙雪,当年首部长片《玻璃少女》的制作资金,则靠自己借回来。时移势易,电影制作模式与环境早已不能与当年同日而语,她认为,与当年相比,现时新导演拍戏各有难易之处。「以前钱不多,无包袱,新导演亦不多,可以乱咁打又有Freedom。但现在的新导演,如果不是太标青,或者首部作品票房不理想,可能很快被Out。」她亦指出新导演的另一个问题:「大家都要花好几年时间才拍出第二部作品,这是很大的问题。」相比起当年两三年出产一部作品,今天新导演的产出速度确实较缓慢。她认为,要杀出血路便不能再遵从旧人步伐:「我觉得是要打破Forms,走条路出来。你可以是Combine,甚至是旧的东西也没所谓。要记住,电影是拍给观众看的,但是否一定要走固有的路?应该走出自己的路。」 新晋电影人如何打破固有创作模式,仍有待摸索。市场环境改变,不少资深导演选择北上拍片寻求出路。虽然近十年看见电影市道的不明朗,但黎妙雪对前景并不感到悲观,香港电影是否已死?她道出个重点来──「香港电影条路曾经也是全世界,我们要想的是如何以国际化的手法讲故事。」近年,香港新晋导演的作品不乏观众关注,能成功带起话题的亦不少,可是,这些电影的主题多围绕社会问题,被戏谑为「贫穷电影」。不过,近年,以贫穷为主题的韩国影视作品如《鱿鱼游戏》、《上流寄生族》均在国际影坛大放异彩,贫穷,本是普世话题,如何拍摄冲出国际的「贫穷电影」才是重点。「其实香港电影人可以拍到韩国电影,技术上绝对可行。我们要想的,是如何说本土故事,但又能面向世界。」她认为香港电影未来可预见的三条路:「其一,只要控制成本控制得宜,无妨继续拍本土电影;其次是拍迎合内地口味的香港电影;最后则是向韩国电影学习,以国际化的手法拍本土电影。」不过,她不忘说出重点来:「最后都是看技艺,故事能否打动人心。」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