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勝:港金融基建遠勝回歸前

Published at Jul 28, 2022 09:01 am
香港作为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新一代实难想像曾发生过放在银行的血汗钱可能会一夜清零。原来在上世纪,香港曾发生数次银行倒闭、挤提事件。纵横银行界40多年的王冬胜,1991年任职的万国宝通银行(现花旗银行)挤提时,他跟同事就曾提着3,000万元现金揸车去分行,落车时装钱的旅行袋突然破损,现金散落在车内,十分惊险。王冬胜今日坐在中环滙丰银行的「大班房」,望着窗外林立的商厦,回想当年的惊险情况,他说,好在之后香港加强了金融基建,尤其是回归后,金融业起飞,香港有足够财力增加基建,银行资本充足比率大幅提升,又推出包括存保制等保卫盾,本港近十多年再没发生过银行挤提。 ◆文:香港文汇报记者 周绍基、马翠媚 香港在上世纪六十、八十及九十年代,都曾发生过多次银行挤提或倒闭事件,很多老香港对此不会陌生。现任滙丰银行非执行主席王冬胜就亲历了1991年的国际商业信贷银行倒闭事件,同年引发多间本港银行挤提,当中就包括万国宝通及渣打银行。他当时正于万国宝通 ( 花旗银行前身)任职,有份处理挤提危机,至今仍对当时的情况历历在目。他表示,香港经过多年的发展及强化,金融市场已经非常稳健,但他同时认为,金融市场多年来每一次危机都各式各样,「特别是香港经济高度外向,受到全球局势所影响,所以切忌自满,必须时刻居安思危。」 国商银行倒闭事件发生在1991年,当时市民人心惶惶,对银行的信心大损,且流言满天飞,很快就波及到其他银行。「1991年时,我正在万国宝通工作,即现时的花旗银行,负责中环毕打街分行,记得最初是黄埔的分行突然有很多人排队,然后就传出万国宝通有问题,在羊群心理影响下,结果我们所有分行都出现人龙。」 他回忆当时面对很大压力,「那时我在分行内主管零售部门,记得人龙由星期三起开始出现,我们立即做了很多应变措施,并且即时与美国总部通电话,美国那边指示『你作为主管,可以放心办事,最重要是如果客户来提款,我们必须全数给现金。』」 展示金库证流动性没问题 当时有其他银行在挤提时,并非全数付现金,有部分是付支票,结果反而令到人心惶惶,「我们不要让市民有种『畀唔起钱』的错觉,所以要保证客户提款全数拿现金。」此外,万国宝通又向传媒展示其金库,证明金库内全是满满的现金,令人相信银行的流动性完全没问题。面对如此情景,王冬胜称首先要镇定,「我们即使知道会有很多客户来提款,甚至有可能出现混乱,但我们亦只是将当日界定为『特别忙的一天』,与其他日子分别不太大。」 「同时,我们的分行全部营业,一间都没关闭,日常分行几点开门闩门,我们照常,跟平时一样。如果是在分行关门前已经进入分行的客户,我们全部招呼,让他们留到几夜都可以;至于在关门前仍未进入分行的,我们便派筹,绝不能令对方有拿不到钱的错觉。」 「记得当时分行柜台内,一捆捆大钞叠到成人高度,100万元一捆,我们一捆捆的给来提款的客户,那晚差不多做到十点多才收工。」为了减少分行门外排队的人龙,他们也费煞思量,「当时有很多报章、电视台记者,拍摄我们中环分行门外的情况,正值8月暑天,我们便将排队的客户请上分行楼上的会德丰大厦的写字楼,坐得舒舒服服地凉冷气,我们就是要令传媒拍不到有人在分行排长龙的影像。」 挤提人龙蔓延至其他银行 他指,当市民发现对银行没有影响,到第二天排队提款的人就会大为减少,流言自然而然便消散。不过,银行的挤提对一个社会来说,绝对是危险事件,因为挤提会带来骨牌效应,影响会向其他银行扩散。「万国宝通挤提完后,排队的人龙在周五便到了渣打,当时渣打中环分行都『打蛇饼』,但当日的一场大雷雨救了渣打,由于周六银行不营业,结果到了下周一,挤提事件就不了了之。」 运钞车停运 快艇送钱去长洲 在整件挤提事件中,原来还有一段小插曲。「当时本港有两家运钞公司,其中一家因故暂停营运几天,正正就是我们最需要运钞的那几天,结果怎样呢?我们一些员工便要用自己的车帮忙运钞,甚至有同事捧住一袋袋现钞坐快艇去送长洲分行。」王冬胜说,「我记得,当时我跟同事提着3,000万元现金揸车赶去分行,落车时候装钱的旅行袋破烂了,现金散落整架车内,连街上的人也看到,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有些冒险。」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