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文化產業「隱性殖民」 圖永續掠奪干預
Published at Nov 11, 2021 02:59 pm
西方殖民帝国崩溃后,殖民主义本来早就应该被扫入历史垃圾堆,但很多西方国家至今仍然透过昔日殖民统治时埋下的祸根贻害世界,更不断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在前殖民地捞取利益。英国现代帝国历史学家里特在今年出版的新书中,便分析了英国是如何利用文化产业,作为延长大英帝国在非洲寿命的战略的一部分,并确保英国三大文化机构-英国文化协会、英国广播公司(BBC)和牛津大学出版社-在大英帝国的统治结束后,保留在非洲的地位。●香港文汇报记者 林文佑
分析人士亦指出,英国等殖民国家过去将殖民地变为原料基地,导致其经济结构单一、畸形。如今,英国等国对前殖民地由过去的直接统治逐渐转为间接操控,进行「隐性殖民」,即以经济手段为主,交叉使用政治、文化和军事手段对其进行控制、干涉和掠夺,其中以在非洲大陆的做法最为典型。
非洲国哀歌 欧美借「援助」干政
以非洲最大产油国尼日利亚为例,早在2002年,蚬壳石油公司便拥有了该国石油储量的55%,日均产量占全国的40%,尼日利亚却因为缺乏自己的石油生产加工体系,至今仍面临「出口石油、进口汽油」的尴尬。包括英国在内的欧美国家还常以附带苛刻条件的「赠予」、「援助」和「贷款」干涉非洲国家内政,通过西方主导的金融机构强迫非洲国家照搬西方发展模式,使得这些国家赤裸裸地暴露在西方商品冲击之下,经济长期低迷,影响社会稳定,沦为西方附庸。
英文化协会极速壮大 遍70地区
里特在她的新书《殖民重现:大英帝国晚期的文化项目》中指出,1930年代,英国殖民官员开始以殖民发展为名,向非洲提供了戏剧表演、广播服务和出版社。他们用戏剧、广播和书籍在整个大陆传播英国价值观和英语,直到1960和1970年代,非洲殖民地相继独立,但当地民众仍继续观看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收听BBC广播,非洲政府则继续采用英国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教科书。
里特透过分析一手资料,指出英国文化机构,包括BBC和牛津大学出版社等出版公司,如何声称他们「增加非洲人获取讯息的途径并鼓励不同的声音」,以证明这些机构对于后殖民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书中指出,英国官员在殖民时代晚期,开始瞄准非精英的非洲黑人人口,从而使英国和非洲之间的关系能够在后殖民时期继续下去。里特说,非洲发生的事情是「帝国的重新出现」,例如英国文化协会依靠莎士比亚的作品在课程和考试中的突出地位,继续向非洲输出戏剧和文学。自成立以来的30年间,英国文化协会已经从全球只有几个部门和代表处的机构,发展成为一个由数千名官员组成的组织,他们在70个地区工作,其中20个地区在非洲。
BBC借广播攻心 扩大影响力
里特亦研究了BBC的活动,指出BBC在1920年代开始了英国本地广播,并在1930年代初期开设了海外分支机构,当时称为「帝国服务」。后者建立在短波广播的基础上,在当时是相对较新的技术,「使广播公司以低成本进行远距离广播」。里特指出,通讯设备经常被用来扩大殖民范围,就像以前延长电报线路和扩大蒸汽轮船和铁路的运营范围那样,新的无线电技术也需要为帝国服务。
英国前首相邱吉尔说过:「各种各样的书籍是文明取得胜利的手段。」里特指出,英国殖民地将这番话变为政策,「正是在那个时候,英国出版商开始表现出对扩大业务范围的兴趣,尤其是在亚洲和非洲殖民地……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追求市场和利润,在他们心目中,英国出版业在伟大的文明中占有中心地位。」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借文化產業「隱性殖民」 圖永續掠奪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