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風味落地香港 「滇」在唇邊 家是春城

Published at Sep 04, 2022 10:55 am
香港的窄巷长街,随处可见「云南风味」米线铺。喜爱粉面的香港人,令米线融入本地日常食谱,成为大众化的饮食选择。随着旅游业发展,香港人对云南的了解也逐渐深入,那里有宜人的气候、丰富的物产、独特的风土人情。一方原始天然、淳朴优美的净地,与香港的繁华现代形成鲜明反差,令不少久居都市的人心驰神往。说起云南美食,其实远不止于米线,九龙城「云风堂」餐厅,就藏着由来自云南昆明的内地移民香港的家庭带来的「滇」之风味。◆文、摄:香港文汇报记者 黄依江 店主万泓一家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搬来香港,当时他只有7岁。万泓在昆明的农场里长大,记忆中那里有吃不完的瓜果,每日与大自然朝夕相处,溪水中的蝌蚪,草丛里的甲虫,这些在他来到香港后,就很少见到了。「来到香港,高楼大厦,满街汽车,家家户户都有雪柜、电视机,这些都是在内地未见过的。」谈起初来乍到时的感受,万泓仍记忆犹新。 从米线到滇菜 九十年代初,云南米线店铺开始在香港出现,万泓的父亲创办了一间粉面厂,专门制作云南米线。「我爸爸那时从内地学了技术买了机器回香港,制作新鲜米线供给店铺,但那时米线铺不多,用量小,而且在香港设厂成本很高,那些店铺宁愿选择从内地入货,慢慢就没了销路,最后只好把厂关掉。」万泓讲到,其实现今云南米线店铺从那时开始就已不用云南米线,而是使用江西米线,这种米线经过干燥以致粉身较粗,虽缺乏米浆香味,但因成本低廉也比较耐放,为店家所好。 关掉米线厂后,万泓的父亲便在西贡开了一间小小的云南餐厅,开始因为缺乏厨师,只卖米线和一些简单饭餸,后来申请到政府的补充劳工计划,专从昆明请来厨师,开始做私房云南菜。店铺比较有名的是云南野山菌,万泓说菌很需要烹饪技巧:「香港烹调方法是追求爽口,可能翻炒两下就出锅,但新鲜菌类这样处理就很危险,可能会中毒。」也许是受气候影响,万泓觉得云南和香港的烹调手法有很大不同:「滇菜香辣,粤菜清淡;滇菜比较干身,粤菜喜欢勾芡……」但这区别并不影响香港人对云南菜的喜爱,汽锅鸡、牛肝菌,都是备受欢迎的滇菜菜品。 万泓也坦言,云南菜在香港做不到完全正宗,菜品大都经过改良,他认为地方菜的烹饪最重要是一定要请地方厨师,唯有从小都吃惯云南菜的人,才会透彻理解云南菜的烹调原理。「没有绝对的地道,但地方菜式做法都有一个基本原理,只可在原理基础上改良,基础不能改变。」 失而复得的方言 餐厅厨师均为云南人,万泓和他们平常用昆明话交流,在来香港之前,这是他熟练运用的家乡方言,但他讲起,自己也曾有一段讲不出家乡话的时间。刚来到香港时,万泓一家不会讲广东话,走在街头用昆明话交流,就会有路人侧目:「你会感到那种压力,别人一直望着你,让你觉得自己很奇怪。」为了消除这种「外来者」被排斥的感受,他努力学习广东话,但直到两年后再回昆明,他忽然发现自己失去了讲家乡话的能力:「可能因为那时年纪太小,只在家听父母讲,就变得只能听懂,但讲着讲着就会卡住……」这令他觉得怪异,直到后来常常回乡探亲,情况才慢慢改善,失去的语言能力才又回来。 万泓的父亲在港几十年,仍不适应这里的气候,他留恋昆明四季如春的温度,北回归线穿过带来的干爽而不带湿气的风,于是在退休后又返回了昆明生活。万泓讲起一些来港云南人会有种特殊的生理现象:「昆明海拔高,氧气含量低,有些云南人来港后,因为氧气含量变高,会有一种『醉氧』感觉,每天都昏沉嗜睡。」每个人都和家乡有或多或少难以切断的情思,问及万泓最喜欢的食物,也并非什么值得写入餐单的山珍海味,而是云南当地最为家常的酸菜薯仔汤。 谈及身份认同,万泓说在1997年前,香港人很强调自己是香港人,而不会觉得自己是中国人,这是他与土生土长香港人的最大区别:「我本身是内地出世,也在那里受过一段时间教育,我始终觉得自己是中国人,只不过是一个在中国香港生活的中国人,我不会去刻意强调香港人身份,还是会觉得自己更是一个云南人。」近几年他的身边也有许多人移民,也有人移民后又回流香港,他却对移民不太动心:「我觉得去到国外,别人还是会觉得你是『外来者』,那种被排斥的感觉,我不太想经历多次。」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