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海草床 保護海生態 實現碳中和「中流砥柱」
Published at Jan 18, 2022 09:16 am
15年來,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教授張沛東專注於海草床修復等工作。他的團隊修復養護海草床面積已超過2萬畝,遍及山東、河北、遼寧等省份。
受到潮汐作用和生物取食的影響,海草床種子的留存率(種子能夠存續在適宜萌發區域的比例)通常小於1%,留存下的種子幼苗建成率通常不超過10%。
而在張沛東團隊的努力下,他們將海草種子留存率提升至70%以上,萌發率(單位數量種子萌發成功的種子數量比例)可達30%以上。與國際同類技術相比,他們團隊海草種子的留存率高了13倍,萌發率高了兩倍以上。●香港文匯報記者 丁春麗 青島報道
在中國,青島、威海和煙台近岸海域超過80%的海草床已完全消失。相關數據顯示,近幾十年來,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海草床已完全退化,每年面積衰退速度超過7%。
張沛東說,如果僅靠海草自然生長擴繁,其恢復速度很慢,一定要輔以必要的人工修復措施。
2006年,張沛東博士畢業並留校任教,從本科至博士,他的專業都是捕撈學。了解到國外非常關注海草床,而國內相關研究似乎斷層,他轉向了海草床修復的調研和研究。起步階段異常艱難,張沛東形容那時自己是「光桿司令」,要人沒人,要錢沒錢,要資料沒資料。所幸實驗室負責人「借」給了他一個學生。如今,他的團隊已經有近20人。
研發投放方法 提高播種效率
「每年7月份,威海天鵝湖海面上就出現很多發亮的種莢,我們叫它佛焰苞。」團隊成員張彥浩說,這些就是海草的種子,但它們的集中成熟期只有15天左右。一周的時間,他們要採集幾百萬粒種子。三四隻小漁船上滿載從海裏採集的海草生殖枝,人工把種莢摘取下來,再泡到海水裏進一步後熟、催熟。一個多月後,再挑選出顆粒飽滿的種子。
張沛東說,海草種子在深度為1厘米至1.5厘米的泥中更容易發芽成活——淺了容易被海水沖走,深了又不容易發芽。張沛東團隊對海草種子進行春化和促萌,大大提高了海草的萌發率。他們又研發了泥塊底播法、網袋底播法等方法以及增殖修復的輔助裝置,提高了海草種子播種效率。底播是指將人工種苗或經中間培育的半人工苗,投放到環境條件適宜的海域,使其自然生長。
湖區生態改善 上萬天鵝棲息
通過多年努力,2017年,中國首次規模化的大葉藻增殖作業在山東進行。張沛東團隊當年共在威海4.8平方公里的天鵝湖移植了大葉藻5萬餘株,底播大葉藻種子13萬粒。
哪裏生態好,天鵝最知道。如今每年11月份,上萬隻大天鵝飛來威海天鵝湖棲息越冬,這裏是亞洲最大的大天鵝冬季棲息地,生長於湖區的大葉藻(鰻草)是大天鵝越冬初期和中期的主要食物來源。
下潛至天鵝湖的海草床,團隊成員鄧筱凡看到各種各樣的石頭,石頭上長滿了藻類、海綿等生物,多姿多彩。在她的身邊,還有螃蟹、海參以及各種海螺。「那些斑塊狀的海草床,漸漸地聯結長成一大片,海底空白區域越來越小。」
碳中和作用大 深入相關研究
此外,海草床與紅樹林、鹽沼被稱為三大濱海藍碳生態系統,具有巨大的固碳、儲碳能力。中國的海草床每年至少可新增埋藏20萬噸以上的二氧化碳,是實現碳中和不可忽視的「中流砥柱」。目前,張沛東團隊已在煙台、威海、唐山等多地進行海草床固碳和增匯的研究。
張沛東崇尚自然恢復為主、人工恢復為輔的海草床修復。他表示,保護比修復更重要。否則今天修復了,明天依然會消失。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修復海草床 保護海生態 實現碳中和「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