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灣區各城特點 尋創業樂土落戶

Published at Oct 15, 2021 04:09 pm
粤港澳大湾区不单是打工仔努力耕耘的田地,更是创业者掘金的热土。湾区创业项目多如繁星,上至前沿科技,下至市井生活,无数潜在的风口独角兽等待探索家们发掘。香港文汇报记者日前专访三名在大湾区不同领域创业的港人分享成功经验,从他们的创业故事,不难发现大湾区内地城市各有优势,他们细心分析湾区各城市的强项及短板,最终选定一个适合自己创业的乐土落户。天时地利,也需要一颗敢于走出舒适圈的决心,他们给予后来者诚恳忠告,希望更多港人敢于把握时代脉搏,在湾区开创一番事业。 ●香港文汇报记者 唐文 研发口罩新滤材 落户湾区创业园 由本港团队研发的 「C-POLAR」生物驻极体过滤技术,可用于生产口罩和空气过滤网,能在5分钟内截杀99.9%的细菌和病毒,包括新冠变种病毒,而且相关口罩使用数天不清洗,效果依旧,该技术一经发明,就引起多方关注,在创科竞赛中屡获奖项,C-POLAR团队日前接受香港文汇报专访时透露,公司已与国粮供应链(深圳)有限公司和中新集团两间中资企业展开合作,并准备在广州增城和深圳前海两个大湾区创业园区落户,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 去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伊始,全球熔喷布缺乏,导致口罩供应短缺,当时C-POLAR团队的两位创始人柯俊贤和龚剑亮开始投入滤材研发工作,希望开发一种较传统熔喷布更有效的过滤物料。经过反覆研究,二人发现C-POLAR生物驻极体过滤技术,毋须外部能源,仅依靠C-POLAR聚合物的极性电荷吸附作用,即可达到杀灭病毒效果。 柯俊贤解释,传统过滤材料利用静电荷吸附空气污染物,在首次受到病毒冲击时效果较好,当病毒停留在物料表面,随时间延长,病毒仍会渗透介质。 「C-POLAR」则是一种带正电荷的聚合物,应用于水刺无纺布表面后,可形成一层高密度、平坦、均匀、均质且带强正电荷的涂层,使水刺无纺布纤维表面电荷增强为强极性正电荷,使用3天至10天仍效果不减。遇到新冠病毒时,病毒表面的E蛋白带有负电荷,C-POLAR产生的极性正电荷将吸附E蛋白,新冠病毒在吸附过程中被撕裂杀灭。 在C-POLAR研发阶段,柯俊贤仍有全职工作,他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从事制造业超过十年;龚剑亮则是理工大学纺织学院应用生物与化学科技学系的博士后,在材料领域颇有学术成就。柯俊贤指,工程师经验有助将项目从科研快速转向应用,走向市场化。 看好增城前海 拟应用汽车冷气 手握技术,团队冀能开拓全国市场。柯俊贤认为,本港创科团队如要进军湾区内地城市甚至整个内地市场,最重要的一点是找到内地的合作伙伴,因为港人未必熟悉内地相关法律,文化上亦存在差异。他透露,今年下半年团队有意在广州增城和深圳前海分别设立内地分公司,其中落户增城的计划已在洽谈中,最快本月入驻,估计将有约6名员工,前海办公室则预计年底成立。 至于选择两地落户的原因,柯俊贤表示,内地合作团队曾考察大湾区内多个不同创科园区,发现增城园区有汽车工业基础,附近还有富士康基地,C-POLAR滤材在汽车冷气系统上可发挥重要功能,便于产品推广。前海则是创科融资领域重镇,汇集多个大湾区创投机构,方便日后洽谈有关业务。此外,C-POLAR还打算在海南省开展业务,他指,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海南将重点发展医疗健康行业,政府态度亦较其他省份更进取。 港漂返顺德创业 政策优惠助成长 熊家文是一名有15年金融相关工作经验的港漂,育有两名子女,丈夫也是港漂同行。两人在港工作顺遂,亦放眼大湾区机遇。今年初她决定返回家乡广东省顺德创业,并在短短三个多月就发展到一定的业务规模。 熊家文创立的「头头是道」初企,是一间集猎头、企业培训、品牌塑造和财经公关于一体的综合类谘询公司,今年3月初正式取得执照,至暑期已接到15个客户,范围从顺德本地企业到老牌北方国企,还有海外企业,公司雇有5名全职员工及5名兼职员工,还有多名自雇合作者提供服务,公司立足湾区,辐射全国,采用轻资产、重人才和用户体验的经营模式。 谈及创业历程,熊家文思路清晰、言谈自信,让人不敢相信这是她首次创业。她形容,这次创业是「发现了一片蓝海」,意指一块未过度开发的市场。「顺德本地的制造业实力有目共睹,有很多知名的产业和企业,并适逢产业升级的机遇,所以在业务转型和吸引人才上,都有很大需求。」她感恩以往的合作伙伴、同学及朋友,他们陆续介绍海内外其他有相关需求的客户和业务。 对于创业初衷,熊家文指,有个人生活和职场规划两方面原因,属于水到渠成。生活上,香港早前疫情持续严峻,她的两名就读幼稚园的子女均在家上网课,为照顾上增添不少压力,返回老家顺德,父母刚好可以提供帮助,丈夫对她的决定也非常支持。 港青落户可获一站式支援 职场上,熊家文有过往履历积累的人脉和资源,正值开拓新领域的进取期。同时顺德港澳城亦于去年出台了扶助创业的试行办法,港澳青年落户创业可以获得企业注册、创业谘询、补贴申请等一站式服务支援,办公室场地最长可免租半年,其后一年半还可继续享受租金补贴。 几次实地考察后,她下决心迈出创业步伐。过程中,熊家文尤其满意顺德区政府的快捷效率,营业执照从申请到成功办理仅需约10天,而她递交申请约四周,便入驻了顺德新能源汽车小镇创业基地。 在顺德努力经营的同时,熊家文亦没有忘记给予她成长和机会的香港,她在香港也开设分公司,协助香港金融机构拓展其他市场等,待恢复全面通关后,会平衡两地的工作。「我认为大湾区是整体协同发展,不是单纯靠一个地方、一个市场,城市之间是优势互补的关系,风险也需要分散,香港在金融业有不可取代性,融入湾区会有更多的机遇与发展。」 北上廿载港人:湾区让我多个家 现年42岁的陈卓谦,祖籍广东省顺德,在香港出世,除父亲在顺德经商外,母亲和其他兄弟均长期在港。廿多年前,他凭一份家乡情怀选择回乡生活,并成家立业,在顺德闯出自己的一片天。「融入湾区,并没有消解我作为港人的身份,反而给我多一个家。」 陈卓谦早年在顺德从事过贸易、运输、食品等行业,近年开始创业,目前集中于电池外贸和太阳能光伏两项业务。其中电池外贸公司,已平稳经营数年,每年营业额上千万元,而且未因疫情受到太大影响;太阳能光伏业务则开展不到一年,该公司为顺德以至湾区一带的工厂安装太阳能系统,为工厂供应一部分电力,推广清洁能源,同时响应国家减碳号召。 对于想要进军湾区的后辈创业者,陈卓谦建议,如果从事外贸行业,可以先从产业链后端的设计、销售做起,规避比较困难的工厂管理环节,待累积一定经验后再开厂作业。「工厂里有时候存在老乡介绍情况,来自同一省份的人会互相抱团,港人初期未必适应这种管理文化。」 工作之外,陈卓谦亦热心于履行社会责任,任职顺德区内地港人联谊会常务副主席,经常组织顺德港人的联谊活动。「我们会员都是一些在顺德居住一段时间的香港人,之前好像一盘散沙,各自精彩,组织起来后,大家互相帮助,交流不同领域的信息。我希望通关后,可以带多啲年轻港人到顺德睇睇,让佢哋更了解湾区(内地城市)、了解祖国。」 他特别提到顺德区政府的组织协调工作,早前中央宣布在内地港人可免费接种疫苗,他与家人都及时获安排接种。此外,他还曾向区政府反映,港人子女在内地难以就读公立学校、购房贷款困难等问题,政府亦回应指正在收集有关意见。 陈卓谦的两名子女目前都在广州读书,未来考虑在内地继续升学,并希望以他们的亲身经历,鼓励更多港青北上融入湾区建设。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