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瑤世界缺先生 深山瑰寶幾人聞?

Published at Dec 14, 2021 10:26 am
一顶渔夫帽、一台相机、一双有力的腿,一头扎进山林深处。来自湖南隆回的民俗摄影家和民间文化研究者刘启后,笔名「老后」,用镜头和笔记录下当地濒临失传的民俗文化,全身心投入民俗文化的发掘、抢救、保护、传承工作中。40多年来,他行程30余万公里,先后400多次深入村寨,拍下数万张影像资料,将深藏湖南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大山中的古老部族——花瑶和部族的独特文化鲜活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在花瑶,只要提起刘启后,上到百岁老人,下到学校的孩子,没有一个不知道他的,瑶山里的人都亲切地称他为「后老师」。在湖南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海拔1,300米左右的崇山峻岭之中,居住着一个古老部族——花瑶,约有1.2万至2万余人,多年来一直藏于深山无人知。 「真正停下来的时候,就是我生命终结的时候。」一语成谶,2021年9月1日,刘启后因车祸不幸去世,终年78岁。 ●香港文汇报记者 姚进 湖南报道 探寻奇特民族风俗 「花瑶世界缺先生,深山瑰宝几人闻?」这幅吊唁的挽联,对刘启后在整理推广花瑶文化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给予了恰如其分的评价。 刘启后与瑶山结缘,始于40多年前。 1978年的深秋,爱好摄影的刘启后第一次走进了瑶山拍摄风景,他意外发现,大山里的这支少数民族非常特别,仅有万名人口却有丰富的文化传承,女性会挑花,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男性会唱独特的民歌,与其他瑶族的风俗并不相同。刘启后敏锐意识到,随着经济的发展,这支奇特民族的风俗文化如果不保存下来,就会慢慢消失,这无疑是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瑶山的女人们特别爱美,她们的服饰承袭着先祖古老、新奇、繁缛的传统着装风格,从头到脚都是花的世界,光鲜夺目,艳美绝伦。而这些传统衣饰,都是瑶山女人用自己的巧手亲手绣织的。 绣一条做工精美的挑花裙,往往要花上大半年时间。花瑶的女人,一生会有3至5条挑花裙,这些裙子都锁在「女儿箱」里,每年的六七月间悄悄取出晒一次,从不示人。这些裙子一生只穿两次,结婚和死去。而当地风俗,「女儿箱」连丈夫都不能开启,更遑论别的男人了。 因此,这些精美的花裙都随着老太太的去世而无声消失,加上随着当地汉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山外的简笔画流传到山寨后,往昔精美的传统挑花图案逐渐消亡。 以诚打开「女儿箱」 为了将这些传统的装饰记录保存下来,起初刘启后过于心急,见到漂亮的衣物和图案,举起相机就要拍照,却遭到了所有人的拒绝。原来,因为长期封闭和守旧,瑶山的女人对外来人格外警惕与不信任,她们甚至认为照相机「会把人的魂照去」,所以坚决不让他拍照。又有一次,刘启后看到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奶奶在晒裙子,他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漂亮的裙子,那一刻,他如获至宝要拍照。老人被吓着了,喊来了她的家人。家人拿着扁担,根本不听刘启后解释,撵他走。刘启后无奈,只好放弃。而更加珍贵的挑花饰品,一般瑶家女人也很少日常穿着,而是锁在「女儿箱」里,秘不示人,只有结婚和死亡后,才会隆重穿戴起来。 刘启后因此面临一个困境,要真正接触花瑶挑花精品,必须说服瑶家女人打开「女儿箱」,让他拍下那些图案。刘启后非常焦虑,找到当地瑶族干部,希望他们能够给予协助,但面对传统的习俗,当地干部也无能为力。 但刘启后不言放弃,他干脆住进山寨,一家一户劝说。他会买一些小礼物送给她们,然后再磨上几个小时,帮村民们干家务、干农活、砍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的真诚终于打动了几位花瑶女性。 奉堂妹13岁时就认识了刘启后,对其中的过程非常了解。「后老师为了要拍到那些封箱底的挑花裙,对我那些阿妈阿婶们『死缠烂打』许多年,最终,花瑶女人们打开了她们秘而不宣的『女儿箱』。」奉堂妹说。 如今已50多岁的奉堂妹,是「花瑶挑花」的优秀传承人,还带了许多徒弟。她介绍,多亏几十年来后老师的不懈努力,劝说瑶山妇女们把自家的挑花裙借给他拍照,他收集了2,000多种传统挑花图案,为每一件图样拍照,整理出版了《花瑶女儿箱》《神秘的花瑶》等多部书籍,向世界推广花瑶,「花瑶挑花」也成功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