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八大菜系之首魯菜正位揚名 青島人深巷經營 苦盡甘來

Published at Sep 04, 2022 11:15 am
提及中国八大菜系之首的鲁菜,或许会令人感到有些陌生,这一起源于山东,早在明清时期就已成为宫廷御膳主体的地方菜式,如今却好像已淡出人们的餐桌。在香港,不乏鹿鸣春、北京楼、泰丰楼一众名扬四海的老牌京菜餐厅,其实后厨师傅大多是山东人,而餐单上烤鸭、糖醋鲤鱼等脍炙人口的菜肴,亦是源自鲁菜。鲁菜看似默默无闻,其实并未式微,它长存于香港食客唇齿之间,只是不为人知而已。今时今日,有位青岛人,为打响家乡「齐鲁美馔」的名声,将「家宴」办到湾仔;而他的故事,却要从1996年说起。◆文、摄:香港文汇报记者 黄依江 在山东青岛长大的商常青于1996年来港,一面照顾早年间来港的年迈祖父,一面在京菜馆打工学厨。1997年前,香港已有许多京菜馆,尽管打的牌头是「京菜」,其实是做北方菜,而北方菜就是由鲁菜演变而来。商常青说,由于当时京菜名声在港人中比较受落,所有北方菜都以京菜名义于餐厅推广,香港没有山东餐厅,也是因此所致。然而香港回归祖国之后,眼见川湘菜都在香港崛起,唯独没有八大菜系之首的鲁菜,令商常青这个山东人感到很是可惜。 深巷创业 遇有缘客响名堂 商常青笑言:「当时许多香港人都不知道鲁菜有什么,一听山东菜,便想到山东饺子,我就想着要在香港推广鲁菜,不过,确实很难。」所以他的鲁菜推广路,也费了不少周折。2007年,他在鲗鱼涌开了汇泉居,主打京菜,菜单中却也融入了山东菜。「刚开业时,满怀期待,每天准备新鲜食材,但没有客人来。」商常青说,后来有媒体形容汇泉居是「幽暗小巷,孤灯一盏」,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初期人迹罕至,太多当年苦楚,他不愿详谈,只说最冷清时候,试过一周只做两个客人。最艰难的日子里,他不断想起自己还在装修店铺时,对面那间西餐厅店主跑来探查,忽然问了他一句:「你凭什么在这里开餐厅?」这话当即惹得商常青有些不悦,他答:「凭什么你行,我不行?」商常青笑言,事后想起,他才发觉这句话不是一句挑衅,而是一句劝告:在这偏僻小巷,要想把餐厅经营好,实在太难。 咸鲜鲁菜 配美酒获众青睐 不断等待又不断失望的几个月过去,那个生命中的贵人终于来到。一个雨夜,周围餐厅都闭门谢客,一位刑事部鉴证科的警察与其女友带着酒来到汇泉居,点了四道山东菜。「快过去十六年,直到今天我还记得他们点了什么,和我在后厨炒菜时那种喜悦。食毕,他们把我叫出去,说东西很好吃。」当天餐厅只有他们两人,商常青也未向对方隐瞒餐厅生意不好难以为继的苦涩,那位警察听完他的难处,决定在汇泉居包场开一次品鉴名酒的party,他告诉商常青,他发现山东菜跟意大利酒很相称。 就在那次包场后,汇泉居的客流逐渐变多,生意开始走上正轨;商常青也发现了咸鲜的鲁菜虽难得香港人青睐,但与醇酒一起上桌,便会相得益彰的奥秘。那位「伯乐」刑警在前年因急病猝世,商常青时常感到怀念:「他是鉴证科很出名、破过许多重案的警察,但也是对我帮助最大,甚至是帮助我餐厅起步的一位客人,这一生都难忘。如果没有他就没有汇泉居,也没有我后来的餐厅。我常觉得他的来到是因缘际会,如果那晚他不带酒,应该吃不了那么多东西,也不会发觉山东菜的美味,我相信人与人之间的缘分,食客与餐厅之间的缘分。」 除了人与人之间微妙的缘分,商常青也坚信食材和人之间,有着互动的关系。从学徒到主厨,再到老板,他认为作为厨师,必须要用心地烹饪,才会创造好的成品:「一个好的厨师,首先要对食材的认知很透彻,知道它的特性,才知道要与什么相配最好;其次就是要用心去做,客人是可以感受到这种用心的,食材与厨师之间的互动,关系着食材与食客之间的互动。」 美馔背后 有几千年文化底蕴 2018年,商常青认为时机成熟,在湾仔开了专做鲁菜的齐鲁家宴。但如同《苦瓜》歌词中书写的那样,「青春的快餐只要求快不理哪一家,哪有玩味的空当来欣赏细致淡雅」,如今的大众味蕾偏好鲜香麻辣的川湘口味,相较之下,鲁菜的辨识度不高。「『辣嘢』在年轻人中很受落,鲁菜太『老』了,不够刺激,年轻人不喜欢。」鲁菜源起于孔府菜,孔子有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亦强调「不时不吃」,即饮食应时令,对食物的高标准、要求不无体现。而现在,鲁菜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内地都颇为低调,商常青笑言这也许与山东人的性格有关:「山东人太实诚、不张扬了,不会包装宣传,所以鲁菜也不红。」 大众口味转变,与气候变化、社会发展都有一定关联,商常青不抱希望可以改变主流味觉的「审美」偏向,但他还是希望更多人能有机会细品鲁菜,也许可以体会到其中好味。他相信,时兴美食虽然可以迅速抓住人们味蕾,但唯有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食物,才能长存不朽:「想让更多年轻人知道,鲁菜背后几千年的文化底蕴,这在世界饮食史上,都是很了不起的。」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