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光鏤影 皮影戲中蘊藏的歷史文化世界
Published at Feb 08, 2023 09:22 am
皮影戏是一门融合绘画、雕刻、音乐、文学、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民俗艺术。从古人对光影奥秘的探索,到成影理论的逐步成熟,直至影戏极盛于两宋之时,中国皮影戏的起源和发展走过了曲折而漫长的历史岁月。皮影戏的诞生是古代中国人不断探索光影奥秘的结果,也是古人运用光影所进行的最为浪漫的情感表达。中国皮影戏的发生与演化,正是一个关于从「弄影」到「入戏」的光影故事。一代代影戏艺人雕光镂影,乐影传家,影脉不绝。
正在大连博物馆展出的「雕光镂影—大连博物馆藏皮影艺术展」,共展出中国各地域皮影雕刻艺术精品327件组,以呈现中国皮影戏的发生演进为展览主线,以鼎盛时期中国皮影戏各派别的造型形态为副线,同时以皮影戏与民俗的融合作为展览收尾,力求揭示中国皮影戏背后的历史文化世界。展期至3月底。◆文、摄:香港文汇报记者 宋伟
陕西皮影古朴含蓄
陕西皮影在唱腔上虽然流派众多,但是在造型风格上,却主要以咸阳为界分为东、西两大路。这两大路皮影造型在总体风格上并没有多大的差别,而主要是在影人的大小和雕镂粗细方面略有区别。
东路皮影造型以华县、华阴、大荔、渭南一带碗碗腔皮影造型为代表,它的造型严谨、古朴含蓄、装饰严密、刻工细致,有成套的雕镂技法。小生、小旦的高额直鼻、嘴形很小,形象妩媚,正所谓「弯弯眉,线线眼,樱桃小口一点点」。人物性格则以平眉和立眉区别,文人雅士以平眉表现清秀文静;武生将帅则以立眉表现其威武强悍。
陕西皮影的武将造型极具地域风格特点,面部造型分为实脸和空脸两种。实脸又称花脸,在雕刻上称之为阴刻,即整体面积大部分留实,只刻出线条或少量面积;空脸则称为阳刻,除几根重要的线条外其余全部刻空。除空脸和花脸之外,还有一种面部刻画,叫做「掏丝子」,表现影人面部有大量的皱纹,从雕刻手法上属于半阴半阳,性格奸诈狡猾。
陕西皮影影戏人物头饰发型有披发、抓髻及辫子等,主要以帽饰为主。影人的头帽分为冠、帽、盔、巾等,它是区别不同人物官阶和身份的重要标志。其中,比较有特色的当属八面威盔帽。八面威盔帽造型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盔帽下半端,第二部分是盔帽的上半部分,呈斜角延伸出去,第三部分叫做帽尾,也叫做「刷须子」,连接在盔帽的最下端。八面威不插翎子,这是讲究。除此之外,八面威区别于其它盔帽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在上半部帽盔的中间,刻有三条弧线,这三条弧线叫褶子线,是帽子上打的褶子,这三条褶子是必须存在的,且数量不能变化。
在陕西东路皮影雕刻中,最具特色的景片当属「云朵子」,其通常使用一整块牛皮雕刻而成,雕工精致,富于想像力,构图不拘一格,人物气势生动。云朵子之中的人物通常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造型均为不能替换的专用人物,没有较多关节,只有神话中能打斗的「战云朵子」上的人物手臂可以活动。
陕西皮影中的神怪造型形象生动,极富想像力和创造力。既有天神地鬼、猛将侠客,又有鱼鳖海怪、珍禽异兽、灵芝草木,可谓包罗万象,无「神」不有。
辽南皮影特色鲜明
中国影戏经过明代二百多年的恢复和发展,至清代达到鼎盛期。中国三大区域的皮影戏进一步在各地繁荣发展。清中晚期至民国初年,全国皮影戏的发展臻于极盛。无论是影戏表演的剧目、唱腔,还是影偶的造型、雕刻,无不大放异彩。
作为北方流派的重要分支,辽南皮影无论在唱腔分工、表演内容和形式,还是在皮影的造型特征上都与冀东皮影基本相近,尤其是在影人头茬的造型上,辽南皮影在遵循冀东皮影造型规则的基础上,亦显示出自身独特的地域性特征,形成了鲜明的造型特色。
辽南皮影头茬的面部造型极具特色:小生弯眉秀目,通天鼻梁,温柔可爱;净面浓眉大眼,络腮胡须,刚毅暴烈;丑角龇牙咧嘴,刁钻奸猾。这些特点都与我国其他地区的皮影造型区别明显。
辽南皮影的头茬造型由脸谱、发髻和帽饰组成,巧妙地将人物的性别角色、社会角色和伦理角色准确无误地标识出来。戏中人物的生旦之别、贵贱之分、忠奸之辨,跃然于影幕之上。
辽南皮影头茬的帽饰部分是标识人物社会角色的关键,帝王将相、文臣武将甚至是夷夏之别、朝野之分都可以通过帽饰一目了然地辨识出来。帽饰一般分为冠、盔、帽、巾四类。
为了展现人物的忠奸之辨和更多的性格特征,辽南皮影头茬脸谱造型借鉴了京剧中脸谱色彩的象征意义,如红脸表示忠勇、黑脸表示刚正、大白脸表示奸诈、绿脸则常见于强盗和妖怪等。
在辽南皮影的神怪形象中,有着不同的装饰手法,如螃蟹精的造型是在头顶上附着一个蟹形,鲤鱼精是将鱼形直接作影人头,蛙精则是将蛙形与脸谱结合在一起。这些寓意性的造型,在配合内容的同时也满足了观众的美感要求。
在皮影表演中所用的彩帘子、大景片、小场、动物、兵器和小道具等种类繁多,影戏中称为「砌末」。砌末造型非常丰富,皮影的场景有大片景和小片景之分。大型景片包括金銮宝殿、亭台楼阁、将相府邸等;小型景片包括花草树木、官轿、马轿、四抬轿、八抬轿等;动物造型则包括各色鞍马、麒麟、老虎、驴、牛等。
灯影祈愿百态交集
宋代影戏的体制已经十分完善,在影人的雕刻上也有了「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的程式化和脸谱化特征。一代代皮影雕刻艺人阴雕阳镂、推皮走刀,留下一段雕光镂影的惊艳岁月。
千百年来,小小的影幕不但上演了一幕幕荡气回肠的历史故事和缠绵悱恻的爱情传说,也寄托了普罗大众对生活的美好祈愿。每当人们无力抗拒天灾、人祸、疾病和战争之时,祈盼吉祥便成了人们最为朴素的精神追求。于是,就有了皮影戏中专门为酬神、祭祀、还愿而演出的「愿影」。
「南瓦新开影戏场,满堂明烛照兴亡 」。光影交错下,人世间所有的善与恶,忠与奸,爱与恨,忠诚与背叛,尽展无遗。光影交织出的一个个梦境,让无论身处何种境地的普罗大众都能从中得到些许慰藉。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雕光鏤影 皮影戲中蘊藏的歷史文化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