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故宮「萬福攸同」春節特展 中華福文化代代相傳

Published at Feb 21, 2023 02:15 pm
农历春节一直是中华「福」文化中鲜明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一年之中各类祈福纳祥活动最为集中的时候。沈阳故宫博物院春节特展之「万福攸同——沈阳故宫福文化展」展出近八十件(套)院藏文物珍品,通过「万福新春」与「福寿康宁」两个单元,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一脉相承的春节之福、文字之福和图案之福,以此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和绚丽多姿。其中罕见展出了国家一级文物——清「剔红福寿字山水人物图座屏」。这一清乾隆时期的陈设器,屏心背面黄漆地上共雕有「福」字、「寿」字六十对,共计一百二十字,寓意「万福万寿」。据策展人即沈阳故宫博物院艺术研究部王亦楠介绍:「从古至今,人们对福的追求从未改变,福也逐渐凝结成了一种带有吉祥寓意的文化符号,通过文字、图案代代相传。」◆文、摄:香港文汇报记者于珈琳 沈阳报道 春联·门神·福字 贯穿古今年俗 此次展览以「万福攸同」为主题,取其「汇聚万福」、「大家同福」的寓意。这一主题来源于诗经《小雅·蓼萧》中言,「和鸾雍雍,万福攸同」,本身也是极具中华文化代表意义的祝福语。王亦楠介绍,此次展览虽以清宫中的珍贵文物为内容,观众仍能从中感受无论皇家和民间对春节民俗的一脉相承。 在展览「万福新春」单元中,「清锦地云蝠纹万年红朱墨」、「清福禄门神」、「清嘉庆款霁蓝釉簠」、「清乾隆款粉彩绿地福庆花卉瓶」等文物,展现了清代宫廷中的年俗,既有与民间一致的写福字、挂门神、贴春联,也有写经祈福、太庙祭祀等清宫中的独有年俗。 春节古称「元旦」「新正」,辞旧迎新之间,人们通过各类吉庆活动,纳福迎祥,祈求新的一年美满顺遂、万事遂意。展览中展出的「清紫檀边漆地嵌玉石岁朝图挂屏」上的岁朝图,就是古代迎接新春的重要艺术活动之一。 岁朝指正月初一,岁朝图也正是为了庆贺春节而创作的节令画,这种特有的年画题材在很久以前即已出现,明清时期更为普及。表现形式多为立轴,也有挂屏,内容上可分为祈福、迎春以及表现人们在岁朝之日的喜庆活动,题材上则是以清供题材最为常见,清供是指各类蕴含吉祥寓意的花卉蔬果、盆景古器等清玩。 本次展出岁朝图挂屏之一的「清紫檀边漆地嵌玉石岁朝图挂屏」为玉石、玛瑙等各类宝石制作而成,有谐音「庆」的玉磬,有插瓶万年青谐音「福禄」的葫芦,有象征长寿的南极仙翁,还有荔枝、印章等各类清玩,寓意丰富、华丽富贵、吉庆满盈。 此次展出的沈阳故宫院藏国家一级文物,清「剔红福寿字山水人物图座屏」,更是将文字与图案之福巧妙结合,呈现出具有中国传统美学的吉祥之物。此座屏以木为胎,通体髹红漆,两面雕刻图纹,屏心和底座两部分以榫卯结构连接。屏心正面锦地上雕山水人物图,屏心背面黄漆地上雕福字、寿字六十对,有「万福万寿」之意。 「馈岁」 「开笔书福」:皇帝的新年仪式 在辞旧迎新的春节之时,与千家万户一样,皇帝也会向家人、大臣等赏赐礼物,成为「馈岁」,所赐之物有金元宝,也有装有「压岁钱」的刺绣精美的荷包。此外,皇帝还会馈赠佛手、如意、鼻烟壶、砚台、书画等文玩雅集作为「伴手礼」。其中,佛手即是皇帝向亲人及群臣赐福的代表物。 佛手俗称佛手柑,为一种果实。因佛手「佛」与「福」谐音,被当作吉祥物,常与桃及石榴一同出现并被称为「三多 」,即多福、多寿 、多子。清代,佛手又被赋予「福寿」之意,广泛出现在宫廷用瓷、石雕、木雕之上。 特别是自康熙皇帝开始,每到腊月初一就会举行「开笔书福」仪式。除夕前一二日,皇帝在乾清宫西暖阁御书「福」字,并将第一个「福」字挂于乾清宫正殿。乾隆初年,每年除夕子正时分(年三十午夜),皇帝从养心殿后寝宫走到前殿东暖阁南端的明窗之前,完成开笔仪式。腊月初一,皇帝以「赐福苍生笔」书「福」字,而后分别于重华宫、乾清宫赐福诸王大臣,赐福活动贯穿于整个腊月。 「蝙蝠」 通 「福」 谐音化作图案 福文化在器物上的表现方式除把福字或是含有祝福之意的吉语文字直接呈现在器物上的文字之福外,还有更为含蓄和充满文化底蕴的图案之福,人们利用谐音、意会、指代等方式构成祈福寓意的吉祥图案,展示在器物上。在「福寿康宁」的展览单元,清宫瓷器、漆器、织绣、书画、珐琅等不同品类的文物展现出文字与图案的吉祥寓意。 其中,既有用蝙蝠、寿桃寓意「福寿双全」的「清康熙款青花云龙福寿碗」;以植物形态呈现寿字,巧借弯折回旋的桃树枝形成变体寿字的「清雍正款斗彩寿字桃纹盘」;有五只蝙蝠组成,对应长寿、富贵、健康、仁慈、善终五种寓意的「清光绪款粉彩黄地番莲盘」。又有将蝙蝠、祥云相结合,组成「万福流云」的「清光绪款青花抹红云蝠瓶」和将蝙蝠纹与「卍」字组合,蕴藏「福寿万代」的「清紫檀边铜镀金万字掐丝珐琅花卉挂屏」;还有将蝙蝠纹与花卉纹、瓜果纹等组合,包含各类祯祥之意的「清乾隆款粉彩莲蝠纹长圆形盒」、「清乾隆款粉彩金地莲蝠盖碗」等。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