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索女孩」還鄉從醫 照亮大山路

Published at Sep 04, 2022 11:12 am
2007年,云南怒江州福贡县马吉乡布腊村,8岁女孩余燕恰独自坐溜索过江上学的影像,在媒体报道后引发关注。15年过去了,这个西南深山村庄桥通路通,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年瘦弱的小姑娘如今出落得亭亭玉立,并刚刚大学毕业。「以前的日子,我遇到了太多为我『打灯』的人。」余燕恰是村里第一名大学生,在昆明修读医学检验的她学成后决定回到怒江,9月将正式入职怒江州人民医院。回到家乡,为家乡人「打灯」,这是23岁的傈僳族姑娘的质朴心愿。◆文/图:香港文汇报记者丁树勇 云南怒江报道 大学顺利毕业,即将于9月入职家乡医院 。余燕恰忙着收拾行李、准备入职文件,也利用难得的闲暇陪伴妈妈、做一些家务。 余燕恰出生于闻名的怒江大峡谷中的云南福贡县马吉乡布腊村,她的家与怒江东岸的布腊小学相隔约300米,横亘江面的溜索古老、简易且险象环生,却承载着村民的梦想:读书改变命运,走出高山峡谷。 报道引起关注 爱心捐款建桥 从6岁入学起,小燕恰就开始了每天独自溜索过江往返学校与家的上学之路,书包里装着的除了书本,还有一个滑轮,肩上挂着绳索。在溜索边将自己捆绑好后挂于滑轮上,借助惯性溜到对面。过程不过数十秒,场面却惊心动魄:双脚悬空、江水湍急、江风呼啸,滑轮钢索摩擦声异常刺耳。 2007年,媒体对「溜索女孩」的报道吸引了外界目光,爱心人士募捐善款,在村子与小学间架起了吊桥,落成后命名「希望桥」。不过,在余燕恰心里,一直称它作「爱心桥」。她仍记得当年吊桥竣工时,爱心人士让她首先过桥,平生首次见「桥」的小姑娘,却害怕得迈不开脚步,在别人的搀扶下才走了过去。 受助走出大山 立志投身医学 一路走来,家乡在国家政策推动下的变化,看在眼里;千里之外遥寄而来的社会关爱,记在心中。远在湖南长沙的李阿姨,从余燕恰初中开始,便跟她结成帮扶对子。从初中到高中的6年间,她一直会准时收到李阿姨汇来的生活费和学习费用。余燕恰写信向李阿姨汇报学习成绩,李阿姨也不时写信勉励她好好学习,书信往来愈见密切。 后来有了社交软件,她们的交流更加顺畅。渐渐地,余燕恰与李阿姨的交流内容已不限于资助与感激,青春期女孩的心理与生理困扰,也会向李阿姨求教,李阿姨的回应总是细致周到。由于距离的阻隔,二人尚未谋面,「过几年有了能力,我一定要到长沙看望李阿姨,请阿姨到怒江做客!」余燕恰语气坚定地说。 「即使考分更高一些,我同样会选择学医。」余燕恰说,自己高考的时候发挥不太理想,入读昆明医科大学,在第二临床医学院学习医学检验,这是临床医学的一个辅助专业,也算圆了心愿。她说:「医学和教师是能为他人照亮人生路的职业,崇高而可敬。」 执意返乡就业 愿为他人「打灯」 选择投身医学界,背后也有一段暖心故事。初中毕业后,余燕恰考上怒江州民族中学上高中,当时挂钩联系帮扶布腊村的正是怒江州人民医院。医院工作人员不时到学校看望离家140多公里的她,询问学习情况、了解生活困难、送来生活用品;高考后,并聘其到医院整理文件资料,获得劳动报酬。接触到医院工作的余燕恰,更坚定了医学的志向。 今年大学毕业,学校组织了多轮就业招聘会,但余燕恰执意等待家乡医疗单位的就业机会。老师让她写下自己的就业感悟,「我的人生路上有许多人为我『打灯』,未来我也愿意做一个『打灯人』。」被余燕恰感恩之心打动的老师,将文章刊于学校宣传栏,并带着她的简历到怒江「访企拓岗促就业」项目,终被怒江州人民医院录用。 「其实,我只是做了一个普普通通的选择。」回到医务人员不足的家乡工作,是余燕恰深思熟虑后的决定:「选择回到怒江,是因为我非常感激和牵挂家乡,希望可以成为家乡的一部分。」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