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微子相輔相成 以超新星爆炸為研究目標 鑽研重力波助解暗物質
Published at Jan 27, 2023 09:18 am
专研天文物理和宇宙学的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教授朱明中,一直致力探寻人类在百年前察觉的世纪谜题─暗物质(Dark matter)。随着科学不断进步,近年包括中微子以至新出现的重力波信号等,都一一化为他的工具,哪怕是远在银河系外发生的超新星爆炸,都有机会发出重力波信号并传至地球,其中更可望蕴含关键信息,助力人类破解这种主导并牵引着宇宙万物,却始终未能一窥其真貌的神秘物质的谜团。
◆香港文汇报记者 姜嘉轩
科研令人沉醉的其中一点,在于当下发现的成果并不代表终点,而是启发我们探索更多未知领域、引领人类不断向前的关键钥匙。2016年2月,科学界宣布成功探测到两个黑洞合并所产生的重力波(Gravitational wave,又作引力波),证实一个世纪前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重要预言;数年过去,如今重力波信号更成为科学家发掘宇宙未知真相的全新利器。
「科学界基本上都几肯定,宇宙中暗物质远多于我们已知的普通物质,但我们仍然未知它到底是什么,它不发光,似乎就只会产生万有引力,或少少弱作用力。」暗物质可算是当代宇宙学最大谜题之一,朱明中近日接受香港文汇报专访时指,人类约在百年前开始察觉其存在,然而一直没有任何直接观测证据,只能以间接方式推断其存在。
暗物质混入星体使光度减弱
朱明中约在10年前开始钻研暗物质,他透过观测超新星爆炸,从而了解当中有否暗物质「混入」星体之中,「过往一直去量度超新星,都是量度其光度变化图……我们发现如果(星体)多了暗物质,会令其光度减弱,而且光度变化的阔度亦会不同。」
不过,利用可见光研究超新星存在一些问题,「根据传统天文学上的估计,每个星系大概三四十年就有一次超新星爆炸……不过银河系上一次发生我们肉眼可见的超新星,已经是400年前。」朱明中解释,其中一个可能是这段期间的确没有超新星爆炸,但另一个更大的可能性,就是爆炸的超新星跟地球间,存在气体、尘埃、星星等因素阻挡,「光线根本传不过来,就算它爆发,我们也看不到。」
正因如此,朱明中近年积极利用重力波信号作为暗物质的观测工具,并锁定在可见光波段较暗,但可发出较强重力波和中微子信号的AIC类超新星作为研究目标。「假如超新星爆炸之前,有很多暗物质混在里面的话,会令其爆炸减弱,而且星体爆炸时是转动的话,就会衍生好多重力波信号,这些重力波亦会受到星体原本的暗物质影响。」
团队的工作就是要预先模拟不同情况计算,「在没有暗物质情况下,星体原本转动有多快,爆炸时产生的重力波会是如何。之后再假设加一些暗物质,然后又再计算……如是者,我们要做好多个可能性,希望若有天量度到重力波后,用来作比对,哪个会是最大可能。」
重力波有优有劣 中微子互为印证
朱明中解释,重力波的优势在于可以探测更远星体,「重力波能穿透所有物质,即使(爆炸)发生在银河系的另一边,途中有很多物体阻挡了光信号,但其所发放的重力波,我们都能量度到。」
惟重力波信号也有弱点,就是爆炸必须呈不对称才会发出,「要放出重力波,一方面需要很猛烈的星体运动,而且是要不对称。一旦是球状对称的爆炸,重力波就可能好微弱,甚至没有信号发出。」
因此,朱明中分享这项研究也运用了中微子(neutrino)信号作为另一观测工具,与重力波相辅相成,互为引证,「相比重力波,中微子(传播距离)没那么远……但两种信号会带有不同资料,如果两种都量度到,一来会加强我们的信心,确定信号是来自AIC类超新星爆炸,二来亦有助于我们分辨,例如它(超新星)有多远、转动多快、如何不对称等。」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與中微子相輔相成 以超新星爆炸為研究目標 鑽研重力波助解暗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