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水思源 盼歷史教育灌溉「仁心」

Published at Sep 04, 2022 10:58 am
高陞街位处上环西营盘之间,是一条别有风味的弧形街道,因以售卖中药材闻名,它又被称为「药材街」,见证了售卖参茸药材的南北行之风光往昔。岁月变迁,如今的高陞街虽繁华褪去,却也屹立不倒。它的命运一如香港的中医药行业,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中医药在战乱、英国管治时期下历经沧桑磨难,但始终未能被取代,保持着民族精粹的坚韧而代代相传。当下满怀热忱的业内人士,不仅心系香港中医药业未来发展,也开始关注它鲜被讲述完整、又处于不断消逝中的历史记忆。◆采访:香港文汇报记者 黄依江 摄:香港文汇报记者 彭子文 即将于今年香港书展推出的《医道镜诠:香港道医·中医·中药文化史略》丛书,是由其执行人香港中药联商会名誉会长罗伟强和香港道教联合会六宗教联络部副主任林久钰,联同来自中医药行业的二十余位名誉顾问包括中药联商会永远会长霍宗杰、刘智鹏教授等编委协助下编著而成。为梳理香港中医发展源流,以及香港各时期中药业发展概况,罗、林两人耗费五年时间走访香港大小宫观与老字号中药商行,记述中医药历史中鲜为人知的碎片,补足现有中医药历史书籍之缺憾。 罗伟强在高陞街经商四十余年,2013年,因协助中药联商会整理《百年高陞街》的资料,引起了他编写一部有关香港中医药文化历史书籍的想法。罗伟强说,香港的中医药行业发展颇具优势:「香港是国际商埠,是全国及世界各地优质中药材的集散地,加上民国时期时局动荡使得各地名医来港定居者甚多,也带来了各派系统的诊疗、制药技术,那时香港政府视中医药为华人传统文化并予以尊重,任其自由发展,令得香港成为保存『好医好药』的基地。」 罗伟强入行时的上世纪八十年代,高陞街已十分辉煌,九十年代借力于内地改革开放又再创高峰。然而近年来随着内地和东南亚国家关税政策改变,香港南北行集散地的特殊地位逐渐式微,激起罗伟强想要记录历史的决心:「我经常说,如果我们现在不将香港的繁华历史写下,不将前辈辛勤经营的故事写下,我们的下一代还有多少资料可以了解上一代人所经历过的事呢?要令新一代看到前辈的光辉,得到启发,历史才有被传承的可能。」 珍贵历史资料得来不易 为深挖历史,罗伟强拜访了不少高陞街、油麻地的老字号中药铺,这过程并不容易,常常需要「三顾草庐」式的诚恳:「老字号保守,大多不愿讲自己的故事,要多次拜访表示诚意,他们才放下戒备、娓娓道来,到最后不仅讲述历史,还把许多收藏的资料、旧时工具、几十年前的包装都送我做参考,书中许多图片、发票、剪报都是这样得来。」不过他也表示,自己能力与精力到底有限,或许记录尚不完整,因此他期待这套书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在社会上引起反响,有更多人可以致力于保存香港中医药历史与文化。 挽救逐渐失传道医精神 林久钰主要负责编写《医道镜诠:香港道医文化史略》一书,她认为尽管外界有所争议,但若要追溯中医历史,道医是不可回避的一部分:「中医、中药最早叫做汉医、汉药,而道医比汉医更早出现。道医在香港传承了百余年,许多人却不清楚它的存在。我们说饮水思源,讲到中华医药系统我们必须要探古寻源,道医是必须要讨论的。」于是,林久钰找到香港道教联合会梁德华主席,在他的引荐下探访香港十多个宫观,记下道医珍贵的史实。 香港有大小300多个宫观,保存下珍贵的道医文化和技术,早在英国管治时期,贫苦百姓没钱看西医,如不是严重疾病,就前去向道医求诊。各大宫观道医悬壶济世,守护着一众平民百姓的安康。 林久钰说,历史悠久的蓬瀛仙馆,四五十年代便开始与药材铺合作,普通民众看诊、拿药都是免费,不少宫观也会本着济世精神,自制膏丹丸散派给善信,因为那时贫苦百姓从事体力劳动者甚众,宫观自制的跌打膏非常受民众欢迎。她亦认为,道医的济世为怀精神值得传承:「俗语讲『十个道士九个医』,以医载道、赠医施药是道士关怀这个世界、帮助世人解决痛苦的方法,济世为怀也是千古流传的精神,这对当代社会仍然适用。」

Author

KHO


相关报道